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跌破2%!为什么?怎么办?

2025-02-28点击量:

近期,近期多家理财公司调降旗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受到市场广泛关注。2025年1月份,招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密集发布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部分产品下调幅度超100个基点。
那么如何理解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近期理财公司纷纷下调业绩比较基准的原因有哪些?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意味着收益是否意味着收益也会下降?利率下行背景下,未来业绩比较基准还会持续下调吗?投资者投资理财产品要注意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详细聊聊。
1.什么是业绩比较基准?
所谓“业绩比较基准”,是指商业银行或理财公司综合考量产品所持有的“底层资产构成”、“过往业绩记录”、“同类产品的历史表现”,以及对未来市场趋势的预判等多维度信息后,所估算出的该产品投资目标。通常,在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相关说明书中,会详细阐述该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业绩比较基准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预估收益的参考,它既不代表产品的最终实际收益,也不构成对产品未来收益的保证或承诺。
因此,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偏差。

划重点→→→业绩比较基准≠实际收益率

业绩比较基准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 单一数值型

简单直观,比如“业绩比较基准 4.10%”。

  • 区间数值型

谨慎灵活、攻守兼备,比如“业绩比较基准3.80%-4.20%”。

  • 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型

在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上做加减,比如“七天通知存款利率+100BP”。

  • 指数或指数组合型

表示相对收益,比如“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30%”。

2.近期理财公司纷纷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出于哪些原因?
一是市场底层收益下行。随着债券、存款和其他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理财产品收益承压,导致历史业绩基准难以维持原有数值。
二是监管政策趋严。近年来监管部门要求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水平,如禁止平滑估值、自行构建估值模型等手段被叫停,使得产品业绩更真实地反映市场波动,从而促使机构主动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三是主动调整预期和产品优化。过往部分理财产品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较高,但实际收益未必能达到,容易造成投资者的误解和失望。理财机构通过下调业绩基准,可以更符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投资者预期,避免因预期过高而产生过度赎回或风险承担问题。
3.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意味着收益是否意味着收益也会下降?
产品到期后实际收益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取决于产品的基准利率,还受到市场利率、通货膨胀率、产品费用、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业绩比较基准下调,也并不意味着产品到期后实际收益率一定会下降。适当调整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并有助于引导投资者合理期望产品收益,促进投资者教育。
4.利率下行背景下,未来业绩比较基准还会持续下调吗?
短期内仍可能延续下行趋势:
债市利率承压:市场普遍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宽松基调不变,降息降准仍有空间,债市收益率可能进一步走低。
高收益资产到期:此前配置的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新资产收益率难以接续,理财收益中枢或继续下移。
长期或逐步企稳:
政策与经济修复影响:若财政政策发力带动经济复苏,或债市利率触底反弹,理财收益下行压力可能缓解。但短期内经济弱复苏和房地产调整仍制约利率回升。
调整空间缩窄:部分机构认为,2025年基准下调幅度或收窄,逐渐进入“2%以下新基准时代”,后续需观察市场博弈和政策变化。
5.投资者投资理财产品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其次,需要明确,业绩比较基准仅是一个参考,投资者还需要了解产品过往的真实业绩表现,如关注该产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近3月年化收益率、近6月年化收益率、近1年年化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等多个历史收益率区间的实际业绩,并尽量选择在投资期限、产品类型、风险等级等关键维度均相同的产品进行对比,通过综合分析而非仅凭单一收益率指标就做出选择。

总结

银行理财业绩基准下调是市场利率下行、监管趋严及资产荒背景下的必然调整。短期内这一趋势或延续,但长期将逐步企稳。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动态调整配置策略,并关注产品底层逻辑而非单纯追逐高基准收益。